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邹宸
“今年九龙山的猛禽监测,从一开始就藏着不少惊喜。”
九月的第二周周中,一年一度的秋季猛禽迁徙拉开大幕。
猛禽竞空,千翼翱翔,观鸟爱好者们闻风而至。作为浙江省内猛禽秋季迁徙数量最多的过境点之一,平湖九龙山上“长枪短跑”们又忙碌了起来。
平台上奋战的监测员和鸟友们受访者供图
今年是九龙山开展秋季猛禽监测的第三年,将持续50多天,去年潮新闻记者曾登上观测点跟随监测员们一同“观猛”。
监测首周,都收获了哪些“惊喜”?今年的监测工作是否有什么变化?
监测时间提前11天
监测平台新“升级”
记者从监测项目执行方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了解到,今年的监测工作足足提前了11天,而早在监测工作开启之前的8月末,观鸟爱好者们就已顶着酷暑登上九龙山监测平台,自发进行迁徙猛禽观察。
截至监测正式开始之日,已有10种猛禽被观察到:蛇雕、林雕、凤头蜂鹰、凤头鹰、赤腹鹰、松雀鹰、灰脸鵟鹰、红隼、燕隼、游隼。
群飞的赤腹鹰刘嘉欣/摄
“这几天虽然还没到猛禽迁徙的高峰期,但是不少留守在九龙山的一些留鸟猛禽也开始活跃起来,像凤头鹰、红隼,还有一些小型猛禽像赤腹鹰已经迁徙而至,提早开始也能调查监测地更全面一些。”2023年就曾参与九龙山猛禽监测的监测员常惠表示。
9月10日监测首日,惊喜便如期而至。
“大概上午9点07分的样子,一只赤腹鹰幼鸟率先现身,算是今年监测期内迁徙猛禽里的‘头彩’。”常惠笑着说,这只幼鸟羽尖泛着浅黄色,明显是今年的新生个体,“往年这个时候,猛禽还只是零星出现,今年首日一早就有明确的迁徙个体记录,提前启动的价值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
专门的瞭望监测平台受访者供图
谈及今年监测的最大变化,常惠毫不犹豫地提到了新建的监测平台。
今年的猛禽监测项目由平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开展,浙江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协助,整体监测条件也有了明显提升。
整齐划一的监测员和鸟友受访者供图
“以前的观测点视野相对受限,现在有了专门的瞭望监测平台,也算是一个独立的观鸟点了,360度全景视野,东南方向杭州湾过来的鸟群轨迹看得一清二楚。”她补充道,平台还有专门的进出步道,“我们每天都要连续观测,这些设施让监测轻松多了,也能更专注地记录数据。”
首周即迎意外之喜
“千燕日”“百猛日”接踵而至
条件提升了,监测员们也是干劲十足,尽管迁徙猛禽的大部队还在路上,但各种燕和雨燕也足以让大家应接不暇。
“从监测第一天开始,各种燕类就陆续出现在我们的观察视野里,除了常见的家燕、金腰燕外,还有金丝燕类、毛脚燕类以及白腰雨燕等,白喉针尾雨燕更是每天都稳定地出现在鸟种名单里,甚至在监测第三天后,数量就实现破百,近五天更是每天都有超过百只进账。”常惠介绍。
白喉针尾雨燕常惠/摄
9月16日,监测工作满7天,常惠和监测团队迎来了意料之外的“双重之喜”:“千燕日”(近千只)和“百猛日”。
“那天白喉针尾雨燕简直是‘组团’过境,从清晨到日暮,小群接着大群快速飞过我们头顶。”常惠回忆,当天上午8点到9点是高峰,一小时就统计到284只,全天下来监测员和在场的鸟友一共统计出881只。
这些白喉针尾雨燕几乎都是高速通过、迅速远离,没有盘旋、觅食等滞留行为,其中重复统计的可能性极小。
“这不仅是今秋至今为止该种在浙江单点单日的数量新高,也是本省有记载以来该鸟种数量最多的一次观察记录,离‘千燕日’就差119只,特别鼓舞人心。”
白喉针尾雨燕“特技飞行”钱长御/摄
巧的是,当天还迎来今年监测的首个“百猛日”。“全天共记录到100只猛禽,其中89只是赤腹鹰,占了绝大多数。”常惠说。
“每次记录下一组数据、拍到一种猛禽的‘英姿’,都觉得是在为生态保护‘留档’。”常惠说,九龙山作为浙江乃至华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猛禽迁徙观测点之一,每年的监测数据都很关键,“每年完善的基础数据,能帮我们厘清猛禽的物种组成和资源现状,不管是后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是公民科普教育,都有了扎实的依据。”
监测员和鸟友们正在观测受访者供图
一周下来,虽然线上监测员招募工作早已结束,但每天都有不少鸟友带着专业设备来助力,“大家举着镜头记录鸟儿的身影,这份爱鸟护鸟的热情,其实也是监测工作的另一重意义——让更多人关注鸟类迁徙,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现在‘千燕日’‘百猛日’都来了,我们都在期待‘千猛日’的到来。”
杭州股票配资门户,配资炒股软件,聚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