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9.3大阅兵一天天逼近,越来越多的新式装备陆续走进了咱们的视线。歼-20系列里新添的俩成员,双座版歼-20S隐身战机,还有升级后的“粗脖子”歼-20B,头一次一起亮相,让人忍不住多瞅两眼。
再看,咱们中国的第二款五代机歼-35(海军版)和歼-35A(给空军用的)也在阅兵彩排的飞机方队里露脸了。按官方说法,这些参阅的装备都是现役的,这就说明咱们的海军和空军,现在已经和美国一样,在役的五代机型号达到了两种不同类型,而且这两款机型下面的子型号一共有5个,在全球范围内排第一。咱五代机发展的覆盖面和技术深度,直接把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远远甩在屁股后头。
说得直白点,除了眼下还在原型机上试飞的那两款六代机,这一回中国海军和空军最顶尖的作战家伙都要在9.3的大阅兵上一一亮相,直接给全国的军迷们来了个大惊喜。不仅国内看得热血沸腾,连那些一直盯着中国军事动向的西方媒体也纷纷把目光投了过来,议论得沸沸扬扬。
美国的《军事评论》就在6号连发了两篇文章,标题分别是《一款全新的隐形战斗机刚刚加入中国空军:J-35的性能如何?》和《歼-20S现已投入使用:中国刚刚将世界上第一架双座第五代战斗机投入使用》,专门聊了聊中国多型五代机扎堆亮相这事儿。
有些西方媒体拼命抹黑歼-20,说人家隐身效果不够好、机动也一般,还老是揪着歼-35,指责用的技术都“借鉴”自F-35。相较于这些,《军事评论》这两篇文章倒是写得挺客观,文中不仅把歼-35A和歼-20S夸了一番,还不少新鲜看法,分析这两款机型的用途,让人眼前一亮。
“军事评论”杂志讲起歼-35A,话里头透点意思,说这架飞机在2012年实现首飞,其实也就比歼-20晚一年。这机型的路可没这么顺,原本只打算搞成一个出口款或者是给解放军海军当舰载机的版本,没想到后来发展得曲曲折折。
说不定是资料没查全,也或者是赶着交稿,毕竟一口气蹦出来仨新的五代机型号,写文章的人压力山大。《军事评论》在介绍歼-35A时确实有些地方不大对,比如把歼-20和歼-35A的关系搞成了“高低配”,其实这理解有点偏离事实。
《军事评论》提出来,歼-35A虽说跟歼-20用上了不少类似的黑科技,比如分布式孔径系统、先进的数据链和各类传感器,能大大提升它在战场上的信息感知能力,还有那一身隐身涂层也是杠杠的。可话说回来,因为这款飞机体型本身偏小,肚子里能装下的东西有限,所以它的作战半径确实比歼-20要短不少,雷达本身的个头和能带上的武器也没法和大块头歼-20相提并论。总的来讲,《军事评论》觉着,歼-35A在航电、航程和载弹能力这几项上,都不如歼-20那么出挑。
再有,歼-35A走的是比较传统的常规气动布局这条路,跟歼-20用的那种别致的鸭翼布局可不一样,机动能力确实没法跟后者掰手腕。说到关键的超音速机动,歼-35A在这方面明显不如歼-20。《军事评论》就直说了,歼-35A的机动性能,尤其是在超音速时候的表现,还是差点火候。顺便提一句,超音速条件下的机动可是衡量五代战机水平的一大硬杠杠。
《军事评论》这一说法意思很明白,歼-35A最大的看头就在“买和用的开销能比歼-20低不少,平时的维护保养也比那些重型战机轻松多了,所以解放军可以花更少的钱,大批量装备部队”。按他们的观点,歼-35A其实就是中国空军为了扩充五代机数量准备的主力机型。
其实,你要真翻官方媒体怎么说的,歼-20和歼-35A可不是简单地搞个“高低配置”,而是分成了“重-中搭档”,还有“专-多配合”。歼-35A定位中型,确实想着让买机和日常花销都亲民一些,可但凡说到技术水平,这俩机子压根没啥谁牛谁弱的意思。
其实,两种五代机之所以选用不一样的气动布局,说白了,还是跟各自的设计需求有关系。歼-20本身就是担任空中优势战斗的主力,想一想咱中国地盘多大,周边局势又很复杂,对航程有硬性要求。再加上要顶级的航电装备,还有各个速度段都得能灵活转身,设计时这些需求都是摆在前头的。
歼-35A走的是多用途路子,虽然有空中格斗的分量,可更大的精力是放在对地、对海方向。要说起来,这款机型的对地、对海打击和咱们那歼-16可不一样。歼-35A主要干那些对隐身要求贼高的“踹门任务”,所以它内部弹舱装的都是那种小型化的精确制导弹药;真要大面积清扫地面目标,得靠能挂一堆大号炸弹的歼-16来收拾残局。
很明显嘛,歼-35A弄个重型机那身板完全是大材小用,实际还是中型机这个块头更适配歼-35A的需求。
关于歼-20这款战机,《军事评论》给出的评价相当高,夸它装备了高度自动化,还有操作界面特别简洁,信息显示也很直观。航程方面也不含糊,《军事评论》提到“歼-20的作战半径大概是F-22和F-35的两倍”,能飞得更远。同时,歼-20在各个速度段都具备不错的机动性,优势还是蛮明显的。
《军事评论》这两篇文章里,还提出了两个挺有意思的新观点。
《军事评论》指出,歼-35A正式列装后,中国就成了全球唯一能在同一时期批量生产两种第五代战斗机的国家。此外,文章还提到,从四代机开始,我国的战斗机发展已经采取“双线并进”的路子——同一时期装备两款定位和吨位都不一样的机型。这样的策略未来也会延续到下一代机型开发,成飞歼-36和沈飞歼-50这俩项目就是明证。
《军事评论》在谈到歼-35A的装备前途时,提到目前还存在不少变数,比如采购节奏和具体的生产数量都还是个谜,估计很难像歼-20那样大批量入列。网上也有不少声音不咋看好歼-35A,觉得“航程偏短会让它在太平洋这种大舞台上防空作战受限”。不过《军事评论》却给出了不同的看法,说歼-35A的续航本事能跟西方最能飞的F-15一较高下,而且比西方眼下唯一能批量造的第五代机型F-35还要强上一截。说白了,《军事评论》对歼-35A是相当看好。
《军事评论》谈到歼-20S双座型入列时,给出俩观点:一种说法是歼-20S更多会用在一线作战任务上,不是单纯当教练机来用。《军事评论》觉得,这型号估计会当无人僚机的空中管控中枢,还能作为空中指挥节点派上大用场。
第二种看法认为,歼-20S的双座版本估摸着在歼-20家族里比重会非常高。这事儿跟中国空军原本偏爱单座的歼-11B,后来改走双座的歼-16路线有点像。《军事评论》还大胆预测,歼-20S这双座型号后头可能还要分出好几个细分版,有专攻对地的攻击型(有点像歼-16那种),也有主打电子对抗的电子战型(类似于歼-16D)。
《军事评论》觉得,歼-20S今后采购数量大概率会让人刮目相看。这么乐观,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空军买歼-20的数量本来就甩开其他国家的各类战机,再瞅歼-20S的下单量,很有可能能冲一波,直接刷新双座战机全球生产记录。
杭州股票配资门户,配资炒股软件,聚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